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中上层鱼类和鱿鱼的组织能量密度与海域环境的关系

2024-07-15分类号:S931.1

【作者】罗玉双   林东明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探究西北太平洋生物种类的能量存储能力,以“淞航”号远洋渔业调查船采集的鱼类和鱿鱼为样本,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分析其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并采用混合模型分析组织能量密度与海洋环境因子的效应关系。结果显示,鱼类比鱿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大,前者为(23.50±2.80) kJ/g,后者为(19.67±1.16) kJ/g。鱼类中以汤氏角灯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最大,为(28.75±0.96) kJ/g;日本栉鲳的组织能量密度最小,为(20.37±1.04) kJ/g。鱿鱼中以发光柔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最大,为(20.07±0.39) kJ/g;日本爪乌贼的组织能量密度最小,为(18.42±0.22) kJ/g。在纬度较高的海域,鱼类和鱿鱼具有较大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而且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鱼类和鱿鱼在海平面高度0 m时具有较大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且在净初级生产力>12 mg/(m3·d)时呈增大变化趋势;然而,两者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随海表温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鱼类和鱿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存在纬向变化趋势,海域的海平面高度、海表温和净初级生产力对其单位质量组织的能量存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认知西北太平洋生物种类的环境适应特性,以及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关键词】鱼类  鱿鱼  能量密度  海域环境  西北太平洋
【基金】农业农村部全球渔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估(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D-8025-23-1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144);; 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项目(2020107);;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6ZR1415400)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