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跨主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哲学进路
2024-08-26分类号:G41;D633
【部门】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摘要】跨主体性主张以互为主体去替换他者,呼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理想主体关系,其概念和理论的起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解释和实践指引。数字媒介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主体间性鸿沟,凸显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主体性意义。依循跨主体性理论发现,教育中存在形成跨主体性思维与行为的关键性条件。以教育创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借助现有知识、情感、语言、技术聚点的支持,增强跨主体交往的逻辑承载力、共同体价值信念的内在驱动力、民族交流中的文化聚合力以及突破地缘限制的关系创生力。在优化重构聚点载体的过程中,凝聚理性共识、激发情感共鸣、凸显语言功效、发挥技术赋能,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跨主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哲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2JJD880037);;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家校共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基于共情心理的中介效应分析”(项目编号:CYS23237)的阶段性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民族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