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林增汇潜力及成本有效性——基于经济可行与社会最优视角的再审视
2024-07-03分类号:X196;X173;F326.2
【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造林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可行与社会最优视角下,中国造林增汇潜力如何以及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需要重新审视。本文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构建造林决策模型,分别从经济可行和社会最优视角出发,对中国可造林区域进行识别,并对中国造林增汇的潜力及成本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中国满足自然可行的造林面积为6657.57万公顷,但其中仅有15.34%和57.07%的土地满足经济可行和社会最优条件。(2)在社会最优条件下,造林活动将每年提供1.34亿吨二氧化碳的碳汇边际增量,但其对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率仅为9.56%~14.84%。而从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看,造林碳汇的边际成本分别为31.55~242.73元/吨二氧化碳和95.45~1419.33元/吨二氧化碳。在当前碳价下,无法由市场自发引致社会最优的造林增汇潜力。(3)相比于区域碳减排路径,中国造林增汇整体上具有成本有效性,但区域间差异较大,其中再造林比新造林具有更高的增汇强度和更低的碳汇成本,成为中国造林增汇的主要方向。据此,本文提出不同地区实现碳中和的最优路径选择。本文为中国造林增汇潜力和成本有效性测算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强化造林增汇对碳中和贡献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造林 增汇潜力 成本有效性 经济可行 社会最优
【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项目“中国森林质量及木材安全研究”(编号:F1010221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碳中和全球治理主要挑战与国际合作的中国方案研究”(编号:23&ZD1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黄土高原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与系统调控途径研究”(编号:2022YFF130220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秦岭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研究”(编号:245202330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效率演变驱动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4ZCYBXM-177)
【所属期刊栏目】农业经济问题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