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长江下游(南京段)滨岸带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及种间关系

2024-09-15分类号:Q948.8

【作者】宋杉杉   许文婕   刘倩   杨威   丁彦芬
【部门】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摘要】为了筛选并合理配置适宜长江下游滨岸带植被修复的先锋植物,以长江南京段滨岸带中的优势草本植物(重要值大于1%且排名前20)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 Gordon稳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生态位和种间关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生态种组。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共记录植物179种,隶属于36科113属,其中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蛇床(Cnidium monnieri)、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和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为滨岸带的绝对优势种。(2)优势草本植物间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处于中等程度,均值分别为0.54和0.48。(3)优势草本群落总体呈显著正联结,群落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群落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4种检验方法(χ2、AC、 Pearson和Spearman)均表明优势种对间正负联结(相关)比大于1,不显著联结(相关)种对数占绝大多数。综上表明长江南京段滨岸带优势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处于正向演替的动态过程,种间关系松散,大部分物种趋于共享滨岸带的环境资源。结合生态位和种间关系分析结果,推荐以上8种优势植物为先锋物种,并建议根据划分的生态种组选取与其为正相关的植物沿相应的滨岸带空间进行模拟配置试验,以构建稳定的滨岸带适生植物群落。
【关键词】滨岸带  生态位  种间关系  植被修复  长江下游
【基金】南京市绿化园林局项目(066018K6072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