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民族地区农耕文化服务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2024-08-15分类号:K901.6
【部门】伊犁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摘要】结合文献分析、重要性分区法、趋势面分析、热点分区法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和模型,以湖南武陵民族地区为案例地,构建农耕文化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演变规律,揭示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间,区域农耕文化服务趋于优化,服务指数总体上升(由0.413 7上升到0.656 2),年均增幅达5.86%,其中,宣传教育和农耕文明传承服务是主导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因子(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8%和15.17%)。(2)总服务的空间格局由“北高南低、双核领跑”变为“周高中低、三足鼎立”,且东西方向变化剧烈。子服务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性,且变化趋势各异。热点区面积比由“正态分布”变为“金字塔型”,多重热点区由南部向北部和东部转移扩散。(3)区域农耕文化服务的演变受多种要素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及农耕就业为主导要素。影响因子具有互动效应,地形、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3类因子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最为明显。(4)建议集中发展优势服务,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开发东部及北部的农耕文化资源,扩大市场需求,重视影响因子的协同增强效应。研究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指引、方法借鉴和技术参考,为农耕文化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农耕文化服务 乡村文化振兴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3XMZ068);; 伊犁师范大学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专项自科重点项目(22XKZZ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371288,42171213)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