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兰杂交后代iPBS标记鉴定及遗传分析
2024-07-31分类号:S682.31
【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广西大学林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获取性状优良的子代单株用于后续新品种培育和优质亲本的选配,采用iPBS与形态学双标记鉴定方法,对‘粉条纹’石斛(母本)与‘丹绒之星’石斛(父本)杂交组合进行遗传鉴定研究。结果表明:iPBS标记鉴定36个子代植株均为真杂种,在遗传距离0.71处,亲本及36个子代可分为3大类群,子代先与父本聚为一类再与母本聚合,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相似系数父本(0.686 1)>母本(0.510 5);形态学鉴定显示两亲本在各个性状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子代假鳞茎高度均值为25.48 cm,假鳞茎直径1.14 cm,叶片长度14.17 cm,叶片宽度3.45 cm,子代株型与叶型大小主要介于双亲间;子代花横径均值为4.96 cm,花纵径均值为5.75 cm,两者优于双亲的比例分别为16.67%和2.78%,多数子代植株花型较父母本偏小;在花部性状中,上萼宽、侧萼长宽和侧瓣长4个性状表现出一定超亲优势,唇瓣长和花梗数2个性状展现出较强的中亲优势,其余性状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趋势;子代在花色遗传上以父本的白紫色系为主,并在双亲花色色谱基础上展现梯度变化。综上,iPBS分子标记可有效提高鉴定石斛兰杂种的效率,形态学标记鉴定有助于高效选育性状优良的子代个体,2种标记方法均可有效缩短石斛兰杂交育种进程。
【关键词】石斛兰 子代鉴定 表型性状 iPBS标记 遗传表现
【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21220056);; 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桂农科2023YM115,桂农科2021YT133);;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XNSFBA297021)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