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量化方法研究——以长江中游干流平水期为案例
2024-04-15分类号:X835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eDNA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生生物种类组成监测和种群健康监测的效率,而eDNA监测的空间分辨率未量化阻碍了常态化系统化eDNA监测的实施。为了量化eDNA监测的空间分辨率,探索建立了一个基于流域生物信息流分析框架和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概率化表述的量化方法,并在长江中游开展了案例研究。2020年6月(平水期)在长江中游设置30个采样断面,断面间隔在30 km左右,开展eDNA采样,进行高通量测序(原核生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真核生物用线粒体COI基因扩增子测序),根据流域生物信息流分析框架计算eDNA所能监测到的生物信息输移的量化特征,确定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系列)值及其可信度、覆盖度。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平水期,eDNA监测原核生物达到90%以上覆盖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27 km(可信度为84.18%),监测真核生物达到90%以上覆盖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6 km(可信度为41.38%),达到80%以上覆盖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13 km(可信度为50.64%);监测原核生物达到90%以上可信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58 km(覆盖度为82.30%),监测真核生物达到90%以上可信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78 km(覆盖度为38.61%),达到80%以上可信度对应的空间分辨率为50 km(覆盖度为49.70%)。研究结果可为其它eDNA监测空间分辨率估算工作提供方法借鉴,为长江中游eDNA监测断面设置提供量化参考。
【关键词】环境DNA监测 空间分辨率 可信度与覆盖度 流域生物信息流 流域生态学
【基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FI202201)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