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高山栎组外生菌根侵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4-06-21分类号:S792.18
【部门】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火灾预警与控制实验室
【摘要】【目的】明确高山栎组外生菌根侵染状况及其与各生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四川、西藏地区的高山栎组的根系和土壤为研究材料,观察高山栎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的形态特征,测定ECM侵染率,探究ECM侵染率与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孢子密度、海拔、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SOC)、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和氮磷比(N:P)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内高山栎组ECM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为单轴羽状分支和单轴分支,解剖结构观察到ECM真菌在高山栎组根皮层细胞间形成哈蒂氏网,ECM侵染率较高,在51.37%~58.68%范围内,侵染强度都为4级,但在树种和生活型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高山栎组AMF孢子平均密度为123.92个/g,土壤pH值、SOC、速效钾、TN、TP和N:P分别为5.32、43.22 g/kg、53.9 g/kg、1.03 g/kg、113.33 mg/kg和5.58。因子分析结果表明8个生境因子对ECM侵染率均有影响,其中ECM侵染率与土壤速效钾和TN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与其他因素均未显示显著相关关系(P> 0.05)。【结论】高山栎组ECM真菌喜弱酸性土壤,土壤中AMF孢子的扩繁不会排斥ECM的侵染,N、K元素是影响ECM侵染的主导因素,另外,不同海拔下高山带高山栎林小生态系统中各生境因素的综合变化也会影响ECM的侵染。当ECM侵染趋于“饱和”状态时会通过反馈改变土壤pH值,但对土壤C素的调节并不明显。
【关键词】高山栎组 外生菌根 侵染特征 生境因子 横断山脉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0208,31560207);;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LXXK-2024M10);;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Y0736)
【所属期刊栏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