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5-15分类号:TU984.115

【作者】孙云浩   程南洋   沈文星
【部门】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目的】构建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空间关联的演化特征,突破以往区域间要素互为独立的壁垒,在空间视角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长期和短期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为差异化城市森林建设、长三角森林城市群统筹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熵权TOPSIS法构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将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纳入其中,衡量2006—2019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通过地域相邻矩阵等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森林城市等因素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结果】1)基于空间距离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符合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广泛空间关系,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全局莫兰指数在0.244 3以上,呈现波动上升走势;2)长三角41个地级市城市森林建设在空间上表现出稳定的空间块状集群异质性特征,“高-高”(H-H)值集聚,均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形成沿海往内陆扩散的发展态势;“低-低”(L-L)值集聚,多集中在安徽省,呈先扩散后收缩的走势;3)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172左右,短期和长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014 2和0.091 4;创建森林城市短期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但长期为负;人口密度、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影响存在短期降低、长期提升的差异。【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短期内经济发展给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带来压力,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带动城市森林发展;人口密度和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会迫使管理者注重生态保护,以期望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人均道路面积增加短期内可改善该城市的森林建设水平并辐射带动相邻城市,长期来看反而限制城市森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创建森林城市成功后的一段时间内管理者可能进一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并对周围城市森林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长期缺乏持续性。
【关键词】城市森林建设  碳汇效益  空间溢出效应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福利视域下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0BGL153)
【所属期刊栏目】林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