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发展阶段与演变特征——以青海省为例

2024-05-25分类号:X321

【作者】刘业轩   甄霖   黄麟   肖玉
【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目的】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十分敏感,实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助于保障生态服务和资源的持续供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青海省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其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可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本文系统梳理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存在问题,对政策制定和政策效益提升具有借鉴作用,可为长江上游地区相关政策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改进方向。【方法】基于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 V6.0软件,对1998—2022年发布的95份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文本挖掘和量化分析。【结果】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演变趋势与整体长江上游地区较为一致,而具体的政策措施与补助变化在长江上游地区中较为特殊。(1)生态保护起步阶段(1998—2004年)、生态保护与治理阶段(2005—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12—2022年)3个阶段,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向综合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政策中实施的生态治理措施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禁牧、草畜平衡等管理措施。政策补助的类型、来源和对象逐渐多元化,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效益从以生态效益为主向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转变。(3)当前,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青海省不同地区间、群体间的补助分配不公平,以及政策宣传培训、监管工作不到位。【结论】注重绿色发展、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是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改进的重点方向。应提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监管能力,将公众宣传培训、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公职人员考核奖惩工作落实到位;还应加强长江上游各省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横向合作,促进青海省相关政策经验在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推广实施。
【关键词】生态保护  政策综述  政策文本分析  生态治理措施  补助  长江上游  青海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96)
【所属期刊栏目】资源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