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基于CLT-VBN整合框架的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研究

2024-06-05分类号:F327

【作者】钱冬   魏雪静   朱郭奇
【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为从农户利己特性出发找到打破“治病不治土”恶性循环的关键点,整合解释水平理论(CLT)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以农户与耕地生态恶化的心理距离(时间、概率和空间距离)为着眼点,利用402份陕西省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和PLS-SEM方法,构建“心理距离-后果意识-责任归属感-规制感知-生态耕种行为”概念模型,并进行模型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生态耕种行为的差异。结果显示:1)概率距离越近、对耕地生态恶化后果意识越强以及对耕地生态保护相关非正式规制感知程度越高的农户,其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越高,但农户对自己所在村民群体责任归属感的增强会降低其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2)时间距离越近,越能通过增强后果意识、降低责任归属感提升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但同时会通过降低非正式规制感知抑制行为实施,这会抵消时间距离对生态耕种行为的间接促进作用,空间距离通过增强后果意识可提升生态耕种行为实施度,但也会被责任归属感的抑制作用抵消。3)与农药减量和保护性耕作行为相比,心理距离对化肥减量行为直接影响不显著,非正式规制感知的增强会降低农户化肥减量行为实施度。因此,建立合理的耕地生态与农户生产利益间的紧密联结是保障耕地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当为农户提供耕地生态恶化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明确数据和信息、分担和弱化农户群体对耕地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强化农户参与耕地生态保护的利得感、增强农户实施生态耕种行为的技术可获得性和群体氛围。
【关键词】解释水平理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心理距离  后果意识  责任归属感  规制感知  生态耕种行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03209);;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1YJC79009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020R045,2021R04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2452023325)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