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模式、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

2024-06-06分类号:F124

【作者】孙亚男   刘燕伟   傅念豪   朱璐瑶
【部门】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核算“三新”经济增加值的基础上,从效率视角测算出201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并进一步揭示其增长模式、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整体向好。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维度分解新质生产力,并识别出以广东为代表的“同步增长”型、以海南为代表的“孕育孵化”型、以上海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以福建为代表的“引进吸收”型、以广西为代表的“潜力突破”型和以河南为代表的“模仿追赶”型六类新质生产力增长模式。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中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迅速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东北地区内差异最小并逐年下降,而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大并逐年上升,且与其他地区之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的叠加效应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为此,推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发挥其对接、带动和辐射作用,将有效缩小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同时,合理控制和适度释放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极化、回波和扩散效应,确保中低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跃迁,跨过中高水平地区发展陷阱,并保持高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的领先优势,将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增长模式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经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实现”(21BJL123)
【所属期刊栏目】财经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