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2021—2022年西北太平洋公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2024-06-05分类号:Q958.8

【作者】沈维   刘必林   刘庭羽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浮游动物是连接海洋食物网初级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生物的重要纽带,是渔场形成的重要生物基础。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2021和2022年6—8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进行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期间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对其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在调查海域共采集浮游动物174种,隶属于10个类群,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体居多,分别鉴定出95种、22种,占种类总数的54.6%、12.6%,其次为水母类,鉴定出18种,介形类、被囊类、毛颚类、磷虾类和腹足类分别鉴定出11种、9种、6种、4种和3种,多毛类、端足类和枝角类各鉴定出2种。优势属(种)包括基齿哲水蚤属、隆水蚤属、拟哲水蚤属、丽哲水蚤属、羽长腹剑水蚤、隐长腹剑水蚤和长腹水蚤科幼体等7类。两年的物种种类和优势属(种)组成类似。2021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32.89 ind./m~(3),低于2022 年的1418.88 ind./m~(3);2021年的Shanno-Wiener指数为1.57~3.16、均匀度指数为0.54~0.91、丰富度指数为0.84~3.36,三者分别均高于2022年的0.66~2.92、0.26~0.94、0.77~3.11。GAM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的丰度与海表盐度和200m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析认为黑潮和亲潮对丰度的时空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西北太平洋公海浮游动物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浮游动物  物种组成  多样性指数  GAM模型  西北太平洋
【基金】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跟踪计划(GZ2022011);; 农业农村部全球渔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估专项D-8025-23-1002)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