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乡村活力的理论解析与案例实证

2024-04-26分类号:F327;D422.6

【作者】方方   王婧   李裕瑞
【部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摘要】深入探讨乡村活力的基础理论与测度方法,对于提升乡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乡村活力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科学识别乡村活力空间类型的方法体系,应用乡村活力指数测算方法与回归模型,结合江苏丰县案例开展了村域尺度的乡村活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活力是乡村地域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的外在表现,体现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否有效地影响外部环境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研判乡村活力水平的重要标准。(2)乡村振兴是乡村地域系统到达成熟阶段,具有高活力水平、强再生能力的一种发展状态;不同演化阶段的乡村地域系统依赖于差异化的外部干预,乡村振兴战略可为提升乡村活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3)以乡村五大振兴作为参照,从经济、人口、文化、生态与组织5个维度构建乡村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模型评价+系统筛选+专家修正”的乡村活力空间类型识别技术流程与方法体系。(4)案例区村域尺度乡村活力评价与空间识别研究表明,乡村活力空间格局呈现出局部集聚的态势;村庄空心化制约乡村总体活力,而就业非农化率、耕地流入率、乡镇政府驻地及与政府驻地的连接、公交通达性等因素促进了乡村活力提升;将案例区划分为7类乡村活力空间类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活力  评价  空间识别  方法体系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发展层次  乡村振兴战略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9327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重大课题(BZK-2023ZD-11)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