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黄海南部近岸带鱼鱼卵分布及仔鱼输运模式

2024-05-23分类号:S932.4

【作者】蒋慧东   叶振江   李建超   张文超   李宇   张艺笑   张新贵
【部门】中国海洋大学深远海与极地渔业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基于2018—2022年对黄海南部近岸海域(119°E~124°E,33°N~37°N)的鱼类浮游生物综合调查获得的带鱼鱼卵的丰度数据确定粒子释放区,利用有限体积海岸模型(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FVCOM),结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算法,模拟了带鱼仔鱼阶段的个体输运过程,以了解黄海南部带鱼的繁殖期、产卵场和育幼场分布,及海洋环境对卵、仔鱼分布和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带鱼春夏季产卵,5、7、8月均有带鱼鱼卵出现,8月为繁殖盛期;带鱼鱼卵5月主要分布在近岸19~30 m水域,而8月则广布于11~70 m水域;带鱼鱼卵出现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底温度(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范围分别为13.9~29.7 ℃、8.4~28.3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水深是影响带鱼鱼卵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粒子追踪模拟实验结果显示,5月释放的粒子,在1~15 d(鳔未形成、仔鱼无垂直迁移行为),个体主要表现为向粒子释放区西北近岸一带扩散,在16~40 d个体出现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后,粒子离开近岸向东扩散至50 m水深附近。7、8月,在发生垂直迁移行为前,个体在近底层主要从释放区向近岸扩散,发生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后,个体从近岸聚集区稍向离岸方向移动;部分释放于外侧水域的粒子则产生向北和东北方向的短距离扩散,扩散模式在整个仔鱼阶段未有显著改变。8月调查获得的带鱼仔鱼聚集区特征与粒子输运模拟实验结果较为一致。我们认为产卵的季节、空间位置,仔鱼垂直迁移特性,及区域上升流和锋区结构等是影响带鱼仔鱼输运模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黄海南部带鱼鱼卵、仔鱼阶段的栖息地选择机制与早期补充动态,及带鱼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海南部  带鱼  鱼卵分布  幼体输运  粒子追踪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17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903);; 农业农村部财政项目“黄渤海产卵场调查”(125C0505)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