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晕休眠对卵形鲳鲹的生理应激和保活运输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2024-06-20分类号:S981.1
【部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品深加工广东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摘要】探究电晕休眠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生理应激指标的影响以及在保活运输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水产品保活运输诱导休眠新技术。采用脉冲直流电对卵形鲳鲹进行电击,以休眠率、休眠时间和72 h存活率作为评价指标,优化脉冲直流电晕休眠的最佳处理条件,并测定其血清、脑组织、肌肉和肝脏生化、氧化应激及代谢指标。结果显示,在20 ℃水温,140 V电压、4 s处理时间的条件下,鱼体休眠率与保活72 h存活率达可达100%,保活时间为(165.6± 42.7) h。经电晕休眠处理后,鱼血清中葡萄糖(GLU)、谷草转氨酶(GOT)、皮质醇(COR)含量显著升高,在保活4~12 h内恢复正常水平;肝脏、脑组织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S)活力,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肝、肌乳酸(LD)含量显著提高,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在保活4~72 h内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肝糖原(GLY)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鱼肉中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在保活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粗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降占比减少。研究表明,适宜条件的脉冲直流电能诱导卵形鲳鲹休眠,提高Hsp70的释放和抗氧化酶的活力以减缓保活胁迫下鱼体应激响应,减少组织的损伤,且保活后鱼体能维持较低的代谢水平,可提升保活运输过程中的效率与品质。
【关键词】卵形鲳鲹 电晕休眠 基本营养成分 氧化应激
【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9YFD0901601);;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21A1515110621);; 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E05017);; 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06030204210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49)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