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国内外循环参与度测度及产品循环特征:基于总产出的增加值分解
2024-06-19分类号:F124
【部门】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着眼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层面分工深化与市场一体化,深入到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层面对总产出进行增加值分解,构建了区域内、区域间、国际循环参与度的测算框架,并使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测度,得到以下结论:(1)从循环模式看,区域内循环是地理位置偏远或自然资源丰富以及产业部门健全的湖北、湖南、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中西部省市的主要循环方式。各地区参与区域内循环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区域间循环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密集型行业集中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重庆等省市的主要循环模式,2012年后是全国大部分省份的主要循环模式。(2)从发展阶段看,2002~2007年,国际循环快速增长并形成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循环的分工格局;2007~2015年,国际循环减弱,国内循环尤其是区域间循环增强,形成东部省份主导的国内分工格局;2015~2017年,区域间循环减弱,东中西部省市均出现区域内循环反向替代区域间循环的现象,反映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及东部发达省份产业结构升级的困境。(3)从分产品来看,区域内循环参与度以最终品为主,区域间和国际循环参与度以中间品为主;中间品国内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区域内分工深化的乘数效应(占61%),但动态上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分工的溢出效应逐步提高,反映了区域间生产分工的深化;在地理距离对区域间分工阻碍作用减弱的条件下,2002~2017年30省市双边溢出效应的集中度下降,说明制度性区域贸易壁垒成为国内循环的关键阻力。因此,需要统筹区域分工格局,并强化市场制度建设、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地区国内外循环参与度 市场一体化 分工深化 中间品循环 最终品循环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对称开放下产品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与研发政策组合研究——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项目编号:71974026);; 大连社科联大连市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增强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辐射力”课题
【所属期刊栏目】世界经济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