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2024-05-08分类号:X714
【部门】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摘要】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_(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1)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8、(1.3±0.2) 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14.87±1.27) 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2)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24.79± 7.95) 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3)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关键词】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U1906216);; 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2020YFA060760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2QD03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603022022012;20603022022024)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