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2024-04-19分类号:F326.11;F323.211
【部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目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理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河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优化耕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12%、29.15%和32.21%,耕地“非粮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变动幅度。2015年至2020年耕地“非粮化”上升率增加了3.06%,且目前处于中度“非粮化”。(2)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三门峡市)、中部(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地区“非粮化”率高,北部(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焦作市)、东部(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程、人均消费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对于该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在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政府精准制定防治耕地“非粮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南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土地类型划分与耕地资源适应性管理”(4217126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2021YFD170090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大食物观视角下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利用的优化布局研究”(2023CJJ153);; 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河南省耕地‘非粮化’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调查研究”(2023CX160)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