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2024-05-17分类号:S315;F326.1
【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摘要】[目的]梳理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发现归纳种植结构演化规律。[方法]基于2000—2021年黄淮海地区市级层面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描述统计、丰富度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等方法,总结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并分析原因。[结果](1)黄淮海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先减后增再减,空间上“北减南增”,品种上“粮增经减”。(2)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表现出较显著集聚特征,各地小麦种植占比普遍提高,玉米种植向北部集聚,水稻种植集中在安徽、江苏北部,油料种植向山东半岛、河南及河北东北部集聚。棉花、豆类、薯类种植明显萎缩,蔬菜种植布局相对稳定。(3)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可分为19种类型,类型丰富度指数先增后减、总体下降。(4)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频繁明显。近年来种植结构类型趋于收敛、空间上逐步集聚。目前,主要分为小麦主导型、小麦—玉米组合型、玉米主导型3种,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5)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集聚以高高(H-H)集聚、低低(L-L)集聚为主。[结论]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政策、资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进程对种植结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作物种植总体向资源条件更优、生产竞争力较强、品质特色优质的区域集聚。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 农作物 种植结构 时空演变 空间相关性
【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基于大数据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联动与冲击模拟”(JBYW-AII-2023-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双碳’目标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选择及其全周期生态效率研究”(42270122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产业集聚、专业化分工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路径研究——来自蔬菜生产专业村的证据”(7210310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大食物观下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机制建立与优化”(JBYW-AII-2023-11);; 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专项课题“气象服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以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为例”(2024ZXXM05)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