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利用集约度及差异研究
2024-04-19分类号:F325;F321.1
【部门】重庆师范大学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表生态过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摘要】[目的]受地形复杂化、耕地细碎化、农业设施薄弱化的影响,加之乡村农业劳动力短缺,丘陵山区传统农业转型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之路相对缓慢且不平衡,更多是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江津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所涉7个乡镇为案例区,基于74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投入—产出—管理—可持续四个维度,考虑产业类型的差异,多视角解析新型主体流转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结果](1)整体上流转土地利用集约度偏低,介于0.807 0~0.883 3之间,且不同类型经营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家庭农场(0.883 3)、农民合作社(0.845 8)、农业企业(0.818 2)、专业大户(0.807 0)。可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发展最好,因此应作为推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核心。(2)主体产业二元耦合土地利用集约度表现出相同主体不同产业类型在各维度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显著,均呈现出管理集约度(0.437 7)>可持续集约度(0.413 8)>投入集约度(0.003 7)>产出集约度(0.001 3)。可以看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利用集约取决于经营和管理模式的科学性。(3)产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介于0.822 8-0.885 6之间,不同产业土地利用集约度之间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蔬菜(0.885 6)、花木(0.880 6)、柑橘(0.863 9)、粮油(0.854 8)、果树(0.831 3)、花椒(0.822 8)。(4)从结果的最佳投影方向大小来看,灌溉指数、粮耕指数、综合机械化率等指标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较大,劳均产值、多样化指数、路网密度等指标对土地集约度影响较小。[结论]丘陵山区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灌溉以及农业机械等条件略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发展最好,因此应构建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推动山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丘陵山区 土地利用集约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产业类型 投影寻踪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解析与重构-基于要素和产业异质性视角”(419712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经营主体融合下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微观机理”(41501104)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