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
2024-06-05分类号:K901;F327
【部门】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 河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类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该研究基于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网格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方向、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识别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结构类型,呈现出集聚型趋势逐渐增强的演化特征,其中传统村落类集聚程度最高。2)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呈现“东(略偏南)—西(略偏北)”态势,空间分布向心力较强,方向性较为明显,且呈现出向东、西两边逐渐扩散态势。3)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高密度区呈现出由散点独立结构向块状组团结构演化的态势,大体上呈现出横“V”字形核密度结构,宜昌始终是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不同类型村庄高密度区差异显著。4)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态势,存在围绕宜昌、荆州、十堰、襄阳、恩施等集聚分布的态势,且呈现出逐渐均衡的发展趋势。5)自然环境是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选址与布局的本底和基石,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断增强,不同类型村庄受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乡村振兴 特色保护类村庄 空间格局特征 影响机理 产业发展 振兴策略
【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SKJJ20233240;HBSK2022YB384);;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Q093)
【所属期刊栏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