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种衣剂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效果的评价

2024-04-12分类号:S435.121.4

【作者】张建周   李春盈   王风涛   刘明   张天兴   崔明珠   齐建双
【部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  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摘要】茎基腐病已成为黄淮小麦主产区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抗茎基腐病主栽品种稀少,生产上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措施。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茎基腐病。综合评价现有的种衣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及增产效果,以期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采取高感茎基腐病小麦品种郑麦1354为研究对象,播种前种子包衣晾干,利用高致病力茎基腐病菌株PY20-20培养小米菌谷,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进行人工接种病圃,包衣种子和接种菌谷等重量混合播种,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和乳熟期记载处理小区植株发病情况,调查9种种衣剂处理后不同生育期的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DI),成熟收获后测定小区实际产量,结合小麦产量相关性状,比较种衣剂防病增产作用。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后拔节期茎基腐病DI值均小于1.0,显著小于空白对照(5.07),防治效果为85.09%~100%,其中33 g·L~(-1)咯菌·噻虫胺、9%苯甲·吡虫啉和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的防效达到为97%~100%。在乳熟期,种衣剂处理后茎基腐病DI平均值低于15,显著小于空白对照(81.55),其中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和9%苯甲·吡虫啉防效较好,平均防效分别达到92%和95%,而且分别增产39.62%和36.31%。综合而言,采用种衣剂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和9%苯甲·吡虫啉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效果好且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小麦  茎基腐病  种衣剂  病情指数  产量相关性状
【基金】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项目(2022ZC03);; 农业农村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9211095)
【所属期刊栏目】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