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锚点、归属: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2024-02-25分类号:G521;C913.5
【部门】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摘要】随着教育政策改革走向深入,流动青少年社会性生存的制度环境不断向好。已有的主体性视角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可以能动地建构流动生活,但对于他们社会性生存中的资源与限制、采取的主体性策略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城市公立高中就读的流动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构建社会性生存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流动青少年尝试在正式标准、社会交往、象征符号以及情感依恋的多重维度上发展社会性“锚点”。他们虽然在多维“锚点”组合中体验到差异化的归属感,但是都以将身份锚定于安全的位置为生存目标,通过自我适应、反思性的自我表达和目标取向的关系塑造等策略,逐渐实现了社会性生存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 社会性生存 身份理论 社会锚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期城市困境儿童社会性生存风险及教育干预路径研究”(BAA200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教育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