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韧性:赋能还是负能?
2024-02-01分类号:F49;F832;F323
【部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风险大及稳定性低等难题,基于全国9省(自治区)1 0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并对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新农主体经济韧性普遍较弱,不同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纵向多元化经营和融资稳定性赋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同时,也会提升横向多元化经营水平,负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3)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经营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新农主体经营规模跨越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将明显降低。因此,在提升新农主体经济韧性过程中,本研究建议应优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准确定位数字普惠金融受众群体。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经济韧性 数字普惠金融 门槛效应 农地规模效应
【基金】世界银行中国经济改革促进与能力加强技术援助项目(TCC6)子项目(20200721111015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SH036);; 国家留学基金委(202306350115)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