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氮肥减量后移改善植株光合特性提高麦-玉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

2024-03-01分类号:S513;S512.1

【作者】赵凯男   丁豪   刘阿康   姜宗昊   陈广周   冯波   王宗帅   李华伟   司纪升   张宾   毕香君   李勇   李升东   王法宏
【部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摘要】【目的】针对黄淮海平原传统施氮技术下,小麦-玉米两熟体系作物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籽粒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减量后移对植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周年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3年,于山东济阳典型麦-玉两熟种植区,设置周年施氮400 kg·hm~(-2)传统农户处理(CK,小麦季200 kg·hm~(-2):65%基肥+35%返青肥,玉米季20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10%(SN,小麦季180 kg·hm~(-2):50%基肥+50%返青肥,玉米季18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20%(NH,小麦季180 kg·hm~(-2):22.2%基肥+33.3%返青肥+44.5%抽穗肥,玉米季140 kg·hm~(-2):28.6%基肥+71.4%大喇叭口肥)和周年减氮30%(NL,小麦季140 kg·hm~(-2):43%返青肥+57%抽穗肥,玉米季140 kg·hm~(-2):100%大喇叭口肥)4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施氮制度下麦-玉两熟体系的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氮肥后移优化了氮肥减量条件下作物光合特性,其中,叶面积指数3年均值,小麦拔节和开花期NL较CK、SN和N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9.0%—40.1%和21.6%—36.7%,夏玉米吐丝期NL较CK和SN处理显著提高6.8%—7.3%;叶片SPAD值3年均值,冬小麦拔节和开花期NL较CK、S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7.7%—10.0%和7.4%—12.9%,灌浆中期NL较CK、SN和NH处理显著提高5.2%—16.2%;夏玉米大喇叭口期NL和NH较CK、SN处理3年均值分别显著提高9.0%—9.4%和6.7%—7.1%,吐丝和灌浆中期NL较CK、SN和NH分别显著提高5.1%—9.4%和4.1%—9.2%;净光合速率3年均值,小麦拔节、开花和灌浆中期NL较CK、SN处理分别提高8.9%—13.3%、14.0%—18.1%和20.1%—24.4%;夏玉米大喇叭口、吐丝和灌浆中期NL较CK、SN处理分别提高4.2%—5.7%、8.7%—13.4%和7.7%—12.8%。NL处理通过增加氮肥后移量,改善了各生育阶段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强度,稳定或提高了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冬小麦拔节、开花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3年均值较CK分别显著提高26.7%、27.4%和18.1%,夏玉米吐丝期显著提高14.4%。氮肥后移通过改善氮肥减量条件下光合特性,促进了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最终实现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籽粒产量的3年均值,NL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0.5%、18.1%和19.1%,经济效益分别显著提高32.4%、23.8%和27.9%。【结论】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周年减氮30%制度下通过增加氮肥后移量,改善了作物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优化了各生育阶段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强度和干物质积累量,从而促进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周年减氮  氮肥后移  麦-玉两熟制  籽粒产量  经济效益  光合特性
【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3-22)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