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空间分布格局与集聚特征研究

2024-01-31分类号:F323.211

【作者】张研   钱磊
【部门】西安科技大学  
【摘要】[目的] 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的时空分异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功能相互转换关系,为耕地的多元化管护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陕西省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评价法、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探析陕西省耕地多功能时空分异格局和集聚特征,划定耕地功能协调/权衡分区。[结果] (1)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最低;从变化趋势来看,陕北和陕南生产功能逐年提升,陕南社会保障功能提升明显,各功能区域间差异均逐年减小,整体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陕西省县域耕地功能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生产功能中、高水平主要分布于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的低山平坝区,低、较低水平多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岭两麓;社会保障功能中、高水平区县零星分布于渭北黄土塬区、关中平原及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功能中、高水平县域主要分布于陕南低山平坝区。(3)2010—2022年陕西省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2016年以期表现为协同关系,2016年以后为权衡关系;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基本为权衡关系。(4)陕西省耕地功能协同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渭北黄土塬、陕南低山区,其次是商洛山地丘陵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权衡区主要分布于陕南秦岭两麓、少部分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结论]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区、渭北黄土塬区、陕南低山平坝区耕地多功能整体呈现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陕南秦岭两麓、部分陕北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区耕地多功能协同性差。未来需在全面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状况,各功能变化趋势和协同/权衡关系的基础上,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耕地保护和利用政策。
【关键词】耕地多功能  时空分异  集聚特征  协同/权衡关系  陕西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目标协同’的西北地区乡村建设的建筑空间策划构想与预评价研究”(520083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源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大都市区‘三生’空间演化仿真及分类管控研究”(52008380)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