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乡村非正规就业的形成逻辑——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2024-03-14分类号:F592.7;F249.27;F327
【部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发展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就业多为非正规、非标准形式,但这一现象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文章以处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非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文化理性理论,探讨乡村旅游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的外在表象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这一现象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双方共同塑造的灵活性。在旅游雇主的许可下,本地农村雇工受时空规律调控,在旅游场域与务农、务工、家庭、社会场域之间进行灵活转换。(2)灵活性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交织。文化理性体现为雇佣双方受地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灵活就业是文化的理性表达。研究结果对理解旅游情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解释乡村旅游就业的演化提供了理论参照。
【关键词】乡村旅游 非正规就业 灵活性 实践理性 文化理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计—能源—粮食—水的关联研究:过程、机制与多尺度效应”(41920104002)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旅游学刊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