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业协同下山区县域福祉水平格局及其演变机理——以大别山区27县为例
2024-01-26分类号:C924.2;D67;F127
【部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摘要】文章构建人—居—业协同视域下县域福祉分析框架,以大别山区27县(市、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县域福祉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刻画了县域福祉水平的时空格局,并剖析了研究区域福祉指数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2011—2020年,各县的福祉指数值分布在0.151~0.554间,整体而言,该区县域福祉指数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各县福祉指数的差异性正逐步缩小。(2)在不同时间节点,以大别山走向为轴,东北一侧县域的福祉水平相对较高,且相对较高水平福祉指数的县域大多分布于研究区的外围地区,县域福祉指数等级均体现为稳定或向上变化。(3)县域福祉的时空差异特征是多个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战略、主体、客体、动力与互馈5个层面的力量在不同时期对福祉水平发挥着差异化的作用。
【关键词】县域 福祉 人—居—业协同 评价 革命老区 乡村振兴 大别山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209、42071186、4237142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CFB534);;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生)优奖计划基金项目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