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稻渔共作模式碳足迹评价及减排对策分析

2023-09-15分类号:X322;F326.11;F326.4

【作者】戴林秀   徐强   彭翔   李京咏   周影   黄佳敏   敖弟彩   窦志   高辉
【部门】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  
【摘要】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_A)、单位产值碳足迹(CF_V)、单位利润碳足迹(CF_P)和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_(NDU)),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1 923 kg CO_(2 )-eq·hm~(-2)、0.10 kg CO_(2 )-eq·¥~(-1)、0.14 kg CO_(2 )-eq·¥~(-1)和1.37 kg CO_(2 )-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7.5%、82.1%、79.1%和77.7%;稻鲶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2 110 kg CO_(2 )-eq·hm~(-2)、0.16 kg CO_2-eq·¥~(-1)、0.22 kg CO_(2 )-eq·¥~(-1)和2.48 kg CO_(2 )-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6.2%、71.4%、67.2%和59.7%。综合来看,稻鳅共作以最低的碳排放为人们提供了最高的营养密度并创造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最值得推广。敏感性分析表明CH_4排放、灌溉耗电和水产动物饲料对碳足迹影响较大。情景分析表明,当综合使用光伏发电、水稻新品种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时,两种稻渔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减排潜力可达到23.4%~24.4%。研究从碳排放的角度为中国传统稻作模式向生态稻作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稻鳅共作  稻鲶共作  碳足迹  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潜力  生命周期评价
【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BK2021079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YB205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 扬州市绿扬金凤人才计划项目;; 扬州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