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主导的在地化乡村建设——以傅柏翠的古蛟地区实践为例
2023-10-15分类号:D693;F329
【部门】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摘要】关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学界目前一般以梁漱溟、晏阳初等外来知识分子主导的外源型,及张謇、卢作孚等爱国企业家主导的内生型乡村建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模式是由地方乡贤通过对土地、山林等资源的整理来开展在地化乡村建设,其中傅柏翠于1931—1949年在闽西古蛟地区开展的实践即为其典型代表之一。自1931年开始,傅柏翠离开革命道路,致力于古蛟地区的地方建设。他通过均分田地、整理墟场、山林收归公有等方式,整合了当地的经济资源,用于乡村各项建设。可以说,他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享有使用权的基础上,构建了在地化的社会经济体系,使得辖区内民众得以共享均等公共服务。该实践表明,即使在缺乏工业发展能力的地区,本地乡贤主导也能低成本动员当地资源成功开展在地化的乡村建设。这一经验可以为当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
【关键词】乡村建设 傅柏翠 均分土地 在地化
【基金】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SWU220904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项目“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乡村建设实验及转型研究(1923—1949)”(22FZSB067)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