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东黄海日本鲭资源和群体结构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2023-09-15分类号:S931

【作者】李建生   严利平   张辉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1980—2019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各年代日本鲭的平均产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10年代最高为42.39×10~4 t,随着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东海区持续增加,黄渤海区先增加后降低。机轮围网平均CPUE前期在波动中上升,至1999年达到高峰值3 776.00 t·单位船组~(-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1 954.60 t·单位船组~(-1),20世纪90年代升高至2 839.80 t·单位船组~(-1), 21世纪00年代又急剧降低至1 701.10 t·单位船组~(-1),21世纪10年代继续降低为1 372.00 t·单位船组~(-1)。日本鲭的平均叉长、平均体质量和优势叉长组均随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平均叉长从1982年的337.15 mm减小为2009年的309.67 mm,到2019年再继续减小至265.90 mm;平均体质量从1982年的547.21 g减小为2009年425.55 g,其后到2019年又减小至226.40 g;优势叉长组从1982年的320~360 mm减小为2009年的290~330 mm,然后到2019年继续减小至250~280 mm。20世纪80—90年代,机轮围网平均CPUE可以作为指示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但21世纪以后已经不能作为判断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日本鲭捕捞产量维持在高位水平是捕捞强度的增加造成的,而非其自身资源量的增加所致。建议今后从科学层面建立日本鲭综合评价指数,合理评估资源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渔业管理层面,建议在特定水域设立日本鲭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制定针对日本鲭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尽快出台日本鲭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东黄海  日本鲭  捕捞产量  群体结构  年代际变化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YFD0900800);; 农财专项-东海近海渔业资源调查(2020)
【所属期刊栏目】海洋渔业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