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白鲢鱼糜低气味本底模型的构建研究

2023-12-09分类号:TS254.5;O657.63

【作者】耿海永   陈丽华   杨方   吴仪   王淑芬   姜启兴   许艳顺   夏文水
【部门】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省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鱼糜制品如火锅鱼丸的风味是消费者关心的质量属性之一,而关键气味活性物质的吸附释放规律并不明确。现有气味研究主要在配置溶液中进行,与真实的气味活性物质-固态鱼糜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基于固态鱼糜进行气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关键在于一个无气味或低气味的鱼糜本底模型,从而可进一步研究各气味成分与鱼糜本底模型的互作关系。论文考察了 8种不同漂洗介质对鱼糜本底模型气味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鲢鱼糜经SPME-GC-MS共检出65种挥发性物质,气味活性物质(OAV>1)有18种;经8种漂洗介质处理后,鱼糜样品中分别含有6、8、7、9、6、12、9和9种气味活性物质,挥发性气味物质的残留率依次为(0.38±0.12)%、(0.610±0.086)%、(0.280±0.033)%、(0.480±0.037)%、(0.150±0.018)%、(4.33±0.16)%、(18.680±0.081)%和(0.49±0.003)%。综合SPME-GC-MS、电子鼻和感官评价结果比较,1% NaCl (w/w) + 1% Na_(2)CO_(3) (w/w) + 4.0% C_(2)H_(5)OH (v/w)漂洗介质处理后,白鲢鱼糜的挥发性气味物质残留少,总含量降低为(6.57±0.77) μg/kg,17种气味活性物质的OAV<1,仅壬醛的OAV为1.34±0.05,可构建出低气味的鱼糜本底模型。
【关键词】白鲢  鱼糜气味本底模型  挥发性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气味活度值  电子鼻
【基金】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5);; 江苏省现代农业重点及面上项目“‘三减’健康美味休闲肉制品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BE2021319);; 江苏省大宗淡水鱼体系(JATS [2022] 507)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