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社会共情
2023-08-28分类号:G451
【部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共情形式,教师社会共情具有道德的属性,对教师专业发展、儿童健全成长乃至社会公平正义等都有其意义。教师社会共情是一种教师将自己置入学生境况以洞察学生生命境遇乃至社会结构样态的能力,包含人际共情、脉络化理解和宏观观点采择三大要素。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社会共情往往遭遇阻抑,其原因主要在于个体层面的教师素质和压力问题,以及群体层面的分化和不公困境。基于教师社会共情的内涵、结构和受阻的原委,提出培育教师社会共情的实践路径:学校层面,通过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和提供教师系统培训以支持教师社会共情发展;社会层面,通过完善相关教育政策和引入社会力量以保障教师社会共情发展;个体层面,通过有意识的学习、研究和反思以洞察社会问题,循序渐进地促成自己的社会共情发展。
【关键词】共情 人际共情 社会共情 教师社会共情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教师道德情感的发生机制与培育模式研究”(编号:BEA210107)的研究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