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诗论建构的模式与演变——以艾青、朱光潜、黄药眠为中心
2023-09-25分类号:I207.25;K265
【部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抗战大后方的诗论建构大体存在诗人、学者和革命家三条路径并交织形成各具典范性的诗学模式。这其中,艾青、朱光潜与黄药眠尤具典范意义。在欧洲现代派诗歌影响下,艾青凭诗人的经验对诗美、诗的形象、散文美及象征、联想等语言问题进行诗性传达,在以诗论诗中率先建构起感性诗学的诗论模式。朱光潜以学者的态度在中西互证中对意象、情趣、格律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在以理论诗中建构起理性诗学的诗论模式。久经马克思主义洗礼的革命理论家黄药眠则以时代论诗,关注文艺政治关系、诗人的战斗性并倡导诗的精神形式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在介入现实中建构起政治诗学的诗论模式。在诗学与政治间,这三种诗论模式与威廉·燕卜荪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在大后方形成理论呼应,不仅填补了战时本土诗论的空缺,构建起中国自主的诗论话语体系,还清晰凸显出抗战大后方诗论建构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外缘由。
【关键词】抗战大后方 诗论 感性诗学 理性诗学 政治诗学 新批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10);;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助项目(No.202008110026)
【所属期刊栏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