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s—2010s玉米品种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分析
2023-05-05分类号:S513
【部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为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提升过程中籽粒营养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1970s—2010s五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高产玉米品种进行3年大田试验,分析产量提升过程中各年代品种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营养品质等变化规律及各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对比1970s—2000s的品种,2010s品种(‘登海618’)的产量提高了9.37%~55.89%,收获穗数和百粒重分别增加4.18%~10.48%和9.85%~33.48%(P<0.05);同时其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也较1970s(‘中单2号’)、1980s(‘丹玉13’)、1990s(‘掖单13’)、2000s(‘先玉335’)代表品种分别增加0.72%~33.22%和5.34%~43.77%。综上,2010s品种(‘登海618’)的籽粒可溶性糖、总淀粉含量均较高,但籽粒粗蛋白含量较低。在保证花期较高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持生育后期的穗位叶SPAD,同时显著增加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则是2010s品种(‘登海618’)籽粒总淀粉、可溶性糖含量高于1970s和1990s品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玉米 营养品质 冠层结构 物质积累 产量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KJXM2020001-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0804);;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CARS-02-50);;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021ZD0003-1);; 农业农村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项目(25204120)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