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牦牛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稳定碳、氮同位素分馏效应

2023-05-16分类号:TS252.7

【作者】李继荣  刘鑫  王君  曹晓钢  次顿  
【部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拉萨)  西藏农牧学院食品科学学院  拉萨海关技术中心  
【摘要】【背景】稳定同位素指纹图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乳制品产地溯源研究中,但多集中于产品与原料乳稳定同位素间差异比较。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稳定同位素是否存在分馏效应,稳定碳、氮同位素能否用于牦牛乳制品的产地溯源尚不清楚。【目的】以牦牛酸奶、牦牛奶渣为研究对象,明确牦牛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各关键点样品稳定碳、氮同位素变化,分馏系数及相关性,探究不同产地牦牛乳制品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为牦牛乳制品产地溯源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嘉黎县采集酸奶加工过程(牦牛乳、煮沸5 min牦牛乳、加菌种后、40℃发酵6 h、酸奶成品)5个关键取样点对应样品和奶渣加工过程(牦牛乳、脱脂牦牛乳、煮沸10 h脱脂牦牛乳和奶渣成品)4个关键取样点对应样品共计196份。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测定稳定碳、氮同位素比率。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稳定碳、氮同位素在酸奶、奶渣加工关键采样点间的差异;酸奶、奶渣加工过程中关键采样点样品稳定碳、氮同位素的相关性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产地酸奶与牦牛乳、奶渣与牦牛乳稳定碳、氮同位素差异。【结果】酸奶加工过程中存在δ~(13)C、δ~(15)N分馏,δ~(13)C_(牦牛乳)>δ~(13)C_(40℃发酵6 h、牦牛酸奶)>δ~(13)C_(添加菌种后样品),分馏系数介于0.9996—1.0009,Δ_(牦牛乳-牦牛酸奶)为0.48‰;δ~(15)N_(煮沸5 min牦牛乳、40℃发酵6 h、牦牛酸奶)>δ~(15)N_(牦牛乳),分馏系数介于0.9993—1,Δ_(牦牛乳-牦牛酸奶)为-0.61‰;部分关键取样点间稳定碳、氮同位素存在显著相关性。奶渣加工过程中,δ~(13)C_(牦牛乳、煮沸10 h脱脂牦牛乳、奶渣)>δ~(13)C_(脱脂牦牛乳),分馏系数介于0.9995—1.0005,Δ_(牦牛乳-牦牛奶渣)为0,部分关键点样品间δ~(13)C存在显著负相关;各关键点样品δ~(15)N无显著差异,分馏值均为0。不同产地乳制品稳定碳、氮同位素差异极显著,聂荣县较嘉黎县牦牛乳制品δ~(13)C、δ~(15)N富集。【结论】牦牛乳制品加工过程中δ~(13)C、δ~(15)N存在分馏,添加菌种、发酵、离心脱脂过程导致δ~(13)C比值不同,加热使样品δ~(13)C、δ~(15)N发生变化。虽然牦牛乳制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稳定同位素分馏,但与产地相比,加工过程的影响较小,稳定碳、氮同位素可应用于牦牛乳制品产地溯源。
【关键词】牦牛乳  酸奶  奶渣  牦牛乳制品  稳定碳同位素  稳定氮同位素
【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XZ202101ZR0098G);;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专项(QYXTZX-NQ2021-03,QYXTZX-NQ2022-01)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