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2023-08-01分类号:S153.6

【作者】孙涛  冯晓敏  高新昊  邓艾兴  郑成岩  宋振伟  张卫建  
【部门】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废弃物基质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  
【摘要】【目的】阐明东北黑土区禾本科与豆科作物多样化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特征,为促进黑土地用养结合型种植制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玉米大豆轮作(M-S)、玉米花生间作(M/P)和玉米花生轮作(M-P)等多样化种植模式,以玉米连作(CM)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2020年作物收获后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多样化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多样化种植有利于增加0—20和20—4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降低黏粉粒(0.25 mm土壤团聚体比例分别比CM处理高17.6%和13.4%,M/S、M-S和M-P处理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比例则分别比CM处理高10.4%、8.3%和10.5%。多样化种植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0—20 cm土层,M/S、M-S、M/P和M-P处理>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M处理高20.7%、24.3%、18.8%和17.8%;0—20 cm土层,M-S、M/P和M-P处理>2 mm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比CM处理高13.0%、16.8%和14.8%。M-S和M/P处理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高于CM处理,而M/S和M-S处理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轮作  间作  玉米  大豆  花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CAAS-ZDRW202202);;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CARS-22-G-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64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CXGC2022E03)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