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基于铅同位素的新嵊盆地玄武岩发育土壤铅物源贡献估算

2023-07-07分类号:X53

【作者】宋雨杭  支裕优  李建武  
【部门】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土壤铅(Pb)污染有着严重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探究Pb污染来源对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土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方法】以浙江省新嵊盆地为研究区域,采集人为活动较少的乡村地区土壤和母岩样品,测定研究区的痕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Pb质量分数变化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利用Pb同位素示踪方法定性分析研究区的Pb污染来源,并且定量分析污染源对研究区的物源贡献。【结果】研究区土壤Pb质量分数在表土层出现明显富集,最高达到土壤背景值的1.5倍,并随剖面深度的递增而逐渐减小,表明近地表层的外源输入影响显著,且研究区域的Pb质量分数较高时,其~(206)Pb/~(207)Pb值相对较低。研究区土壤样品的~(206)Pb/~(207)Pb和~(208)Pb/~(206)Pb值变化范围分别是1.176 3~1.186 7和2.090 6~2.103 9,~(206)Pb/~(207)Pb值的变化范围越大说明人为活动对土壤Pb质量分数的影响越大。Pb同位素示踪表明:研究区母岩的~(206)Pb/~(207)Pb端元值为1.196 0,人为源的~(206)Pb/~(207)Pb端元值为1.172 0,燃煤是研究区Pb污染的主要人为源,人为源贡献率为38.8%~82.9%。【结论】低~(206)Pb/072Pb值表明燃煤对研究区域Pb的输入。颗粒污染物通过源源不断的沉降过程进入土壤表层,因此,降低颗粒污染物排放量是减轻当地Pb污染的重要途径。图3表2参51
【关键词】铅  同位素  人为源  新嵊盆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7700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Y21D010002)
【所属期刊栏目】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