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路径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
2023-08-24分类号:F299.27;F327;TU984
【部门】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摘要】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乡村地域系统 城乡融合区 空间优化 “极—场—区—网”结构 乡村振兴 差异化发展路径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XSP22YBC426);;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1B0092);; 国家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2210542017)
【所属期刊栏目】自然资源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