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霜霉病接种方法及染病植株体内酶活性
2023-04-15分类号:S435.4
【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摘要】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是苜蓿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限制了苜蓿产业的发展。为了探明苜蓿霜霉菌侵染对苜蓿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及优化苜蓿霜霉菌的接种方法,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中草3号’(Medicago sativa ‘Zhongcao No. 3’)为研究对象,进行苜蓿霜霉菌的接种试验,并研究不同染病程度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酶活性,评价接种苜蓿霜霉菌对苜蓿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接种方法中病枝插入法不能获得成功接种的病株,病叶摩擦法、培养箱内喷雾法和培养箱外喷雾法能够得到接种的病株,发病率分别为11.1%、88.9%和25.6%,由此可以看出培养箱内接种法的接种效果最佳。接菌对苜蓿体内酶活性影响显著,苜蓿霜霉菌轻度侵染会导致CAT活性显著增强(P 0.05);PAL活性表现为随着病原菌的侵染程度加深显著下降(P <0.05)。综上表明病原菌侵染会导致苜蓿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可为优化苜蓿霜霉菌的接种方法及通过苜蓿体内酶活性变化筛选抗性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苜蓿霜霉病 紫花苜蓿 接种方法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201303057);;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20GG0141)
【所属期刊栏目】草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