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2023-06-30分类号:S513;S153

【作者】蔡艳  蔡泽慧  苟小梅  叶想  李冰  张毅  
【部门】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各形态钾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个玉米种植制度下土壤各形态钾分布规律不同,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均高于亚耕层,矿物钾含量未表现出典型规律,种植制度对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影响更大。耕层和亚耕层土壤的水溶性钾、特殊吸附钾和非特殊吸附钾均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殊吸附钾是该区有效钾的最大供应源。与玉米轮作相比,玉米连作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尽管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P<0.05),但长期采用玉米连作不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轮作可降低土壤酸化程度,防止速效钾过度累积,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可使土壤供钾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结论】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耕层钾形态及其有效性影响较大,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是该区钾素可持续利用的玉米最佳种植制度。
【关键词】种植制度  钾形态  有效钾  红壤  玉米栽培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四川盆地东北部套作春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2018YFD0200704-03)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