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长吻(鱼危)苗种适宜圈养密度研究

2023-07-15分类号:S962

【作者】张新福  杨军  何盛亮  黄路全  贾智明  徐聚臣  宗巍巍  吕亚兵  侯杰  何绪刚  
【部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长江经济带大宗水生生物产业绿色发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本实验比较研究了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苗种不同圈养培育密度的生长、血清生化、抗氧化酶活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等指标差异,旨在探讨长吻(鱼危)苗种培育的适宜圈养密度。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16.39±4.22) g[初始体长(9.94±0.78) cm],设置低密度组[1 500尾/圈,(1.23±0.07) kg/m~3]、中密度组[3 000尾/圈,(2.44±0.13) kg/m~3]和高密度组[4 500尾/圈,(3.54±0.20) kg/m~3],每个密度组3个重复,养殖90 d。结果表明:45 d前养殖密度对长吻(鱼危)体长和体质量的影响不显著,45 d后随着养殖密度升高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降低,90 d养殖后随着养殖密度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均显著降低,摄食率和饲料系数则显著升高,养殖密度对肥满度和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养殖密度对血清蛋白质影响显著,90 d时,随着养殖密度升高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而养殖密度对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影响均不显著;养殖密度对血清抗氧化活力影响显著,90 d时,随着养殖密度升高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影响不显著;养殖密度对溶菌酶、补体3及补体4等免疫因子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在圈养长吻(鱼危)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宜采取分级饲养方式,养殖前期密度可高达4 500尾/圈,体重达到50 g左右时密度宜控制在2 000~3 000尾/圈。
【关键词】圈养密度  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  苗种培育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
【基金】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行动项目(湖北省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创新,2020HBKJCX0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662020SCPY001)
【所属期刊栏目】淡水渔业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