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耳石的东印度洋海域鸢乌贼日龄与生长研究
2023-05-19分类号:S917.4
【部门】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广东省南海深远海渔业管理与捕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日龄结构,生长率和生长模型等是渔业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能为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基于秋季东印度洋海域鸢乌贼的耳石轮纹,研究了鸢乌贼的日龄结构,生长率和生长模型的差异。结果显示,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范围为66~223 mm,中型群胴长范围为90~223 mm,微型群胴长范围为66~139 mm。东印度洋中型群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0~99d;微型群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0~79d。中型群鸢乌贼寿命大于微型群,雌性寿命高于雄性。东印度洋鸢乌贼赤道附近海域的日龄较低,纬度较高海域的日龄较高。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绝对生长率范围为0.39~2.16 mm/d,瞬时生长率为0.35%~1.78%;体重绝对生长率为0.54~7.70 g/d,瞬时生长率为1.20%~5.20%。东印度洋鸢乌贼的绝对生长率随日龄增大而升高,雌性生长率高于雄性。使用日龄-胴长数据拟合生长模型并计算每个模型的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赤池信息量准则结果显示,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与日龄关系的最适模型为线性模型。本研究发现东印度洋雌性鸢乌贼在胴长、日龄与生长率方面都大于雄性,中型群鸢乌贼在胴长、日龄与生长率方面都大于微型群。
【关键词】鸢乌贼 耳石 日龄结构 生长率 生长模型
【基金】广东省南海深远海渔业管理与捕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专项;;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资助专项(ZJW-2019-08,ZJW-2022-07);;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二期)(GASI-01-EIND-YD01aut/spr);;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S202110566007)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