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2023-07-20分类号:S931.1

【作者】崔培东  卞晓东  张雨轩  单秀娟  金显仕  赵永松  王惠宾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摘要】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至11月期间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和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鲐(Scomber japonicus)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海域渔业资源低质化现象仍较显著。调查发现部分真鲷((Pagrus major)幼体及集群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至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及数据支撑。
【关键词】黄海北部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CCA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YFD0900903);; 农业农村部财政项目“黄渤海产卵场调查”(125C05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6168);; 山东省泰山学者专项基金(tsqn202103135);; 黄渤海渔业资源与生态创新团队(2020TD01)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