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不同植被覆盖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腐殖质的影响

2023-03-08分类号:S153.62

【作者】杨满元  李娟  杨宁  刘慧娟  黄雯  魏甲彬  梁忠厚  
【部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植被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为湖南衡阳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模式(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灌丛草本混交地、灌丛地和乔木灌丛混交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 cm)与亚表层(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腐殖质组分的特征。【结果】(1)自然恢复草地土壤p 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自然恢复草地和灌丛地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恢复草地和灌丛草本混交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植被覆盖方式间差异不显著。(2)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及胡敏酸/土壤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P<0.05)。(3)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与土壤有机碳活度显著低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P<0.05)。(4)除速效钾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均与土壤腐殖质组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土壤腐殖化度和腐殖质聚合度更高,更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与土壤肥力的提高。
【关键词】植被覆盖方式  土壤有机碳  植被恢复  腐殖化度  紫色土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项目(S2006N332);;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JJ5027);; 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50083609);;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南岳学者基金项目(N2021-03)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