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2023-02-15分类号:X824;Q958.8

【作者】张建波  王丑明  黄代中  张屹  
【部门】湖南省生态环境事务中心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摘要】为了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客观评价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2019年对洞庭湖16个断面的后生浮游动物开展了3次调查,分别为3月(枯水期)、6月(平水期)和9月(丰水期),并同步监测了12项环境参数。结果表明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样品中共检出2门26属,其中轮虫为9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为5属。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84.4个·L~(-1),其中轮虫占84.3%,桡足类占13.3%,枝角类占2.4%。东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其次为南洞庭湖、入湖口、西洞庭湖和洞庭湖出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是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以及无节幼体(Nauplius)。轮虫对水体营养水平的响应相对比较显著,东洞庭湖营养状态明显高于其它湖区。洞庭湖富营养化导致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小型化,后生浮游动物可以作为湖泊水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生物。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分析表明叶绿素a、总氮、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国内大多数湖泊浮游动物的影响因素较为一致。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洞庭湖进行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为轻污染,用后生浮游动物对洞庭湖水生态状况进行评价较为合适。
【关键词】洞庭湖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小型化  水质评价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