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强制分类背景下社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综合处理系统减碳效率

2023-01-25分类号:TU993

【作者】丁猛  宋小龙  白建峰  庄绪宁  赵静  李维明  罗伟  
【部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北京京环智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目的】在强制分类背景下,不同分类收集方式会改变生活垃圾物质流向与后续收运处置过程,进而影响回收处理系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经济表现。本文针对北京社区垃圾源头分类与综合处理系统的不同情景,开展减碳效率分析与优化,为建立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收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MFA)对回收处理全过程的物质流向和流量进行分析,结合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LCCA)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分别评估碳足迹和经济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碳效率指标并进行优化分析。【结果】基准情景(S1)和优化情景(S2-S5)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分别为-148.14 kgCO_2e、-236.44 kgCO_2e、-251.25 kgCO_2e、-297.06 kgCO_2e、-343.51 kgCO_2e。相对于S1,4种优化情景均表现为正向的减碳效率,减碳效率值依次为S5(2.20)>S4(1.66)>S3(1.38)>S2(1.31)。S5对应的“垃圾分类驿站+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垃圾分类指导员”优化模式具有最高的减碳效率。在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和各组分处理能力充足的前提下,随着准确分类比例增加,减碳效率也逐步提升。【结论】源头分类收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前端基础设施运行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影响,但有效提高了后端分类处理效率及再生资源产出率,带来生命周期碳减排效益的提高。随着今后居民垃圾分类自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上升,收集阶段经济成本将大幅降低,减碳效率可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  物质流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成本  减碳效率  北京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6101);;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民生科研专项(PKJ2022-C09)
【所属期刊栏目】资源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