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洋、南海海域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2022-07-15分类号:S917.4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摘要】为了解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种群遗传结构,更好地对鸢乌贼渔业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测定了东印度洋赤道北部和南部、南海北部和南部4个鸢乌贼群体共120尾个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基因,分别对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展开研究。结果显示,4个群体总的核苷酸多样性与单倍型多样性为0.273 32和0.981,其中南海北部海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0.989,南海南部海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为0.306 60。构建的单倍型网状图和系统发育树显示,东印度洋和南海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54.90%来自于组群间;群体间的F_(st)(F-statistics)分析表明,东印度洋赤道北部和南部群体F_(st)值为0.085 88,南海北部和南部群体F_(st)值为0.025 36,表明南海两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东印度洋两个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东印度洋赤道两侧频繁的洋流活动可能是导致赤道南北群体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而东印度洋与南海之间的地理隔离则导致两个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综上所述,东印度洋赤道、南海海域鸢乌贼群体是两个独立的群体,在渔业管理上也应视为两个独立的管理单元。
【关键词】鸢乌贼 种群遗传结构 细胞色素b基因 东印度洋 南海
【基金】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项目(081000024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901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SFC41876141);;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9DZ1207502);;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GASI-01-EIND-YD01aut/02aut号)
【所属期刊栏目】海洋渔业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