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矿区排土场苜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22-07-15分类号:S541.9

【作者】王东丽  张子倩  刘阳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王东  
【部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摘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较强的适生性与抗逆性,成为半干旱矿区排土场主要的生态重建植物,但在排土场恢复过程中常出现提前衰退现象。为探明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是否受土壤养分的限制,选取不同恢复年限(2、4、6、10年)苜蓿地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0-60 cm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变化规律不一致,分别在种植10、6和2年时最高,在种植2、4和10年时最低;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苜蓿恢复过程中,C:N与C:P整体上呈“W”型的变化规律,土壤N:P呈“V”型变化规律;恢复6和10年时土壤C:P和N:P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磷含量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矿区排土场土壤养分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土壤全磷含量不受其他养分影响。在半干旱黄土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恢复作用,恢复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氮、磷养分限制,建议加强科学施肥管理或在恢复4至6年时及时利用。
【关键词】黄土区  露天煤矿  生态重建  紫花苜蓿  土壤碳氮磷  养分限制  土壤改良
【基金】辽宁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项目“辽西矿区土壤土壤改良与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701024)
【所属期刊栏目】草业科学
文献传递